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教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
生活贫穷,仕途追求的坎坷使得蒲松龄的精神上极度苦闷,孤愤满怀,他将这些都宣泄到《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去,达到他的创作的最旺盛期。1679年,《聊斋志异》初具规模,轰动一时。
蒲松龄已经51岁,他痴迷不悟地再次踏入科举考场,却只是在备尝失败的心灵上再添耻辱的刻痕。此时在他贤惠妻子的操持下,家境已逐渐好转,而且孩子们已都成家立业了,他的妻子因此劝他放弃科考。犹豫再三,蒲松龄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拼搏一生的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