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背景解读
(1)《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动派对革命青年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入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对当时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到党的宣传工作中。1927年3月,戴望舒因宣传革命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2)《再别康桥》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游欧洲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是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