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简论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的调查

阅读:332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2/21 10:15:28
  导致原本可以让学生探究的学习过程被教师不放心而夭折了。比如,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实验,通过观察钠的状态、保存方式,对钠进行切割观察等操作来探究钠的物理性质,却被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钠的物理性质的描述变成了记忆,失去了一次比较容易而有实效的探究机会。有的老师把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当作是探究,当然,观察演示实验也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途径,关键是有没有明确的探究问题,问题有没有思考的容量和价值,如果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观察说出现象的层面上,就不是真正的探究。
  经过集体研讨,这节课后来被设计成在实验室开展边做实验边学习的模式,在提示实验安全和操作程序后,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单以问题为引导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比如,探究钠的物理性质需要进行哪些操作?得出什么结论?钠在空气中的变化及其现象怎样解释?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有哪些实验现象?能得出怎样的结论?……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运用结构示意图对你所探究出的钠的性质进行解释。小组完成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老师存在着对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价值含义认识不清,容易导致极端化,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只讲探究式而否定接受式,把探究式理解为组织学生实验探究、课堂讨论。于是,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要安排讨论或实验,不分化学知识的特点一律设计为探究式,把探究式贯穿于教学目标的全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变成了为探究而探究
  [例4物质的量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讨论探究学生自主构建起物质的量的概念,我们经讨论认为不妥,不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难以达到。并非所有的化学知识学习都要通过探究式学习进行,接受式仍有其教学价值。特别在学生并未形成概念而这一概念又没有前概念作为基础的情况就让学生探究是有困难的。因此,物质的量教学还应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量、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和教师所举的事例进行思考,逐步形成概念。在概念形成之后,可以让学生去发展概念,探究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量关系等问题,从而建构起概念网络。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除了探究式教学外还有很多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教师业已形成的教学理念,并转化成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困惑。比如,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改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然而,有的老师受此影响,抓住教学中的一些学生问题无原则地随意生成,从而偏离了本节课的主旨,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实施。
  [例5原电池(第1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初步分析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能说出原电池中电子转移情况,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在教学中,教师开始时比较好地启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然而,在实验中,有些学生发现构成原电池时,锌表面仍有气泡产生,按教材上的说法应该在铜表面产生气泡才对。显然,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却不是一个能在本节课教学中加以生成利用的亮点。有的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发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进行了课堂生成。然而,效果很差,学生既没有弄清为何在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的原因,又对原电池应有的主要现象在认识上产生混乱,从而影响到原电池正确认识的构建,课堂教学因为课堂生成而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自然无法落实。
  课后,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课堂生成应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而不能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堂生成需要在课堂预设的框架下并服从于课堂预设。在本节课中,出现学生观察到异样现象,确实是课堂的一个亮点,对学生的仔细发现给予肯定是必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构建原电池概念与工作原理,在尚未形成稳定的正确的原电池概念的情况下贸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是得不偿失的,如果把这一实验异常留给学生课后讨论,在学生巩固原电池知识后再进行探究,到那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考和知识基础,就不会影响到知识构建反而更能促进他们对原电池的深入理解,此时的课堂生成将非常精彩。4 三维教学目标定位偏颇,重知识目标而忽视另二维目标,存在拓展和拔高教学要求的问题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融合一体的,而不是主次有别,不应偏颇任何一维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现象,尤其表现在重知识目标而轻其他目标。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的化学知识传授与习得,偏重了知识目标,把落实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突出目标甚至唯一目标。导致这一倾向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的影响,认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服务;二是对化学内涵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把握化学知识内容体系中所蕴含着的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价值,难以把握渗透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教师对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教学组织比较熟悉,教学技术相对成熟,而在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组织与策略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我们还存在着不能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问题,表现在:虽能列出三维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出来,或把三维目标隔离开来,或只注重了知识目标而没有落实另二维目标。但是值得欣喜的是,我们正经历着从单一的目标观到三维目标观,再到逐步注意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体现与融合,努力践行三维目标的嬗变。
  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存在随意拓展和拔高教学要求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新课程中对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高中化学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分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在新课程的选修和必修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由于目标定位不准确,不少老师在处理教材实施教学时感到迷惘,总想全面点、深刻点,而造成课时数普遍不足的现象。
  比如,传统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被编在高二,且一步到位地形成知识体系。但在新教材中,这块内容在必修、选修中均出现。必修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并非所有化学反应都进行完全,不少反应存在着有一定限度的现象,学生能认识到可逆反应,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体系将会建立化学平衡,如果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将发生移动,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化学反应条件来改变化学反应限度,使之应用于化工生产。不必学习化学平衡如何移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化学反应的碰撞理论。而在选修课中,学生还将学习怎样衡量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限度,在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组分浓度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判断反应平衡是否形成以及怎样移动等内容。
  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未能全面领会课程标准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所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未能全面认识教材的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编写特点,以及受教辅习题的影响等。在教学中,想追求全面、深刻从而随意扩展内容,搞一步到位。在必修教学时,补充了老教材中关于化学平衡理论、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等内容以适应习题和教学评价的需要……
  导致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课时紧张,学生厌学等不良现象。
  我们认为,正确把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处理好必修与选修教学的分工与合理衔接,关键在于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加深对新课程特点的认识,努力克服以往教学惯性的影响,改变一步到位,一竿子插到底的倾向。必选修课程都期望通过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核心观念,但两者的深广度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必修课面宽而浅,学习要求刚性大,选修课教学内容系统性强,学习要求弹性大,必修到位但不越位,用尽量少的内容形成概念,建立观念。
  经过近两年来对化学教学目标的学习与实践,我们觉得对化学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逐渐得到贯彻落实,在指导我们教学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每单元、各模块教学目标如何协调,课程目标如何分解,局部目标与课程目标如何实现衔接与统一等诸多问题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各模块教材.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