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心理组织技巧

阅读:280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8/27 14:19:16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心理学是发挥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和必要的作用,学习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有一个高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知识,以便发现更适当和有效的方法来改善我们的教学和学习。因此,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英语教师就英语教学研究,技术好的适应现在的高中生,这是对教师和学生心理变化的乐趣。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心理技巧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据专家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问题表现问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且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者伤人的现象。其中学习类问题即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为学习心理压力大,精神萎靡不振,失眠、记忆下降、思维迟缓、厌学。国家教育委员会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比例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一、提出问题
  就英语课堂学习来说,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1)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老师讲得已经懂了,不好好听课。基础弱的学生因为听不懂而产生畏难情绪,采取弃而不听的态度,而干其它事情。还有的认为学习外语不用,自动放弃。
2)和教师间的矛盾误会而产生对抗心理,每遇到这位外语老师上课很反感,或因不满外语教师的水平和教学方法而不愿意听课,因感觉外语老师对学生不公正等原因厌恶该教师,从而不专心听讲。
3)因和家庭或同学闹矛盾而影响听课或因社会不良现象影响而厌恶学习。
  这些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英语学习停滞不前,有的甚至放弃英语学习。作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才能有效改变现状。本文来自作者本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探讨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英语教学中尤其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问题。
二、理论依据
1、外语学习动机原理
  外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上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加德纳(Gadar)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包括4个方面:目的(a goal)、学习的努力程度(effortful behavior)、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a desire to attain the goal)、和学习态度(attitude)。
外语学习的动机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成就动机特别值得了解和利用。成就动机是外语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它指外语学习者愿意去学他认为很有价值的外语,并力求把它学好,取得好成绩,反过来,取得好成绩后,从中得到满足,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成就动机。
  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上述各种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可以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2、期望效应
  心里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不森L.F.Jacobson)的著名实验表明,将老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期望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厚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长盛不衰。这种期望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里幼稚,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和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来自老师和父母的鼓励。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代很少被称赞,就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个性缺陷。
3、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心理教育的要求
  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即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新课标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标准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本主义理念以循循善诱和因材施教为特色。循循善诱的核心在于教师通过自身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有关课程。
为达到新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教育情感、策略、文化方面的要求。明确提出关注学生情感(包括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和意志等)和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在语言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新课程标准确定了各个级别的情感发展目标。
三、课堂心理组织技巧的尝试与探讨
  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下,无过重心理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便是与心理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的现代教学观。
  从操作的角度,教育心理专家把外语课堂教学的心理组织技巧分成四个方面:安全感、情感交流、激励启发和学有所得。本人结合课堂心理组织技巧理论,运用了以下方法于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安全感,即保证学生上外语课不胆怯、不感到拘束或心理负担过重。
1、给课堂注入安全元素―亲和力
  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它与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紧密相联,即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课堂内外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亲和力还表现在教师的宽容之心。例如,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我不是见错就纠,更不是急躁的责备,而是微笑着鼓励,耐心地指导。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胆怯不拘束敢于犯错,才会主动学习。所以我从不会罚学生抄写N遍,或者不背书不交作业就留校,我会以宽容为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但决不是一味的迁就。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学生能安心地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
2、添加注意力的增长点—心理感染
  人的心理活动不会静止,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善于透过学生的言行表情,分析其心理动态,引导他们的感情往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方向发展。
  所谓心理感染,即指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情绪与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左右、支配,从而放弃原有的考虑、打算,乃至心中的行为观念、价值观念。这种影响不是从理性知觉通道输入的,而是通过情绪、行为的暗示效应,于无意识中接受的。心理感染有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循环反应。就是说,别人的情绪和行为引起自己的同样的情绪和行为;反之,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增加了别人情绪、行为反应的强度。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感染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激发人力量的一种强大动力,与单纯的说教相比将会事半功倍。因此课堂教学中,笔者除了主动地运用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图示等手段,去营造某种情境或氛围之外,我还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堂,多渠道多角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将sound,pictures,video,music,jokes等等能感染学生的、加强他们注意力的增长点融入课堂环节。
  例如,学习UNIT3 GOING PLACES,我们运用《我想去桂林》这首歌曲做课堂的 气氛渲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心理上做好课堂准备,效果很好。例如,“Take me to your heart”是一首街头巷尾普遍传唱的流行歌,我们英语课程绝对不可以忽略。还有在学习GARDEN OF POEMS 时,我们进行的画面配乐朗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机制,进而达到感染学生、强化教学效果之目的。
  此外,教师的敬业精神,热爱学生,理解差生,课堂内外师生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都是吸引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丰富的学识和能力,伟大的人格力量,将深深地影响学生,感动学生,唤起学生潜藏的感情,求得情感共鸣,是教学成功发展的第一步。
  在自制的问卷调查中,94%的学生回答: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决定学生的精神状态。因而,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上好每一堂课,从仪表到一言一行向学生传递出热爱并热衷于教学活动的信息,学生则报以专心和热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安全感也就自然产生了。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ruyiw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