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课堂教学程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应重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记忆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不断地巩固、强化来达到牢固记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复习提问,及时巩固、检测已学历史知识,做到有成绩记录,有针对性,其作用突出,意义明显。同时加强每单元(章节)的测试,课堂内外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加大对单元历史知识的督促检查,为学生综合运用历史解决相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对历史教材中补充性知识的教学,拓展教学范围,开阔视野,适应新变化。这些补充性知识主要包括:引言、楷体字(小字)部分内容、注释、图表、文献材料等,尤其是对主干知识能起到全面客观阐释和辩析作用的内容,更需要教师作细致的教学安排。
3、以中心问题教学引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历史知识构建起中心网络,通过不同角度、层次设问,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中心问题要求逻辑性强、层次感明显、延伸性突出,可以在现有历史知识基础上多元设问,也可以借助现实与历史联系设问,也可以利用对同一历史现象不同的矛盾观点设问,还可以反问,假设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设问产生冲突,其形式主要有情境式、分析比较式、对抗式、拓展(联想)式、体验式等。
4、历史课堂教学尽量使用规范化历史术语来阐述。有效的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并不等于“百家讲坛”式的时尚,而应以教师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和分析历史的深度在多大程度上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关注与共鸣,从而激发其思索历史的兴起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5、历史课堂的小结归纳应着重体现学生对本堂课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精炼、简洁的概括,通过点拔关键词、设置谐音语句、编串知识联句等方法,将主干的重点的历史内容进行可操作性,便于记忆的综合概括,这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作业、测评与考核
1、历史作业的布置,必须针对当堂课的内容,适度扩展,体现层次性,可选择的特点。对历史教材中的每节课后练习要充分重视,在各级各类历史试题中有相当部分来自课后练习题,因此教师应可能地应用变式思维,转换历史角度,改变设问方式,进行适当的训练。
2、阶段性测验应注重对试题功能有新探索,进一步挖掘发挥出其充实历史内容、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生成历史概念和结论、发展历史学习能力的功效。试题的设置依托基本史实,以能力立意,引用新史料创设新情景。重视具有生活气息的史料,利用丰富的、多样的、通俗性、实践型的试题来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将浓郁的社会生活史知识的考查纳入有效测评中,通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相渗透,加深历史体验和认知,进一步优化历史教学与新课标的契合,应对新变化、新方向。
3、培养学生规范解答历史试题尤其是主观性题目的良好习惯。在正常历史测试中只做选择题,主观题只将答案抄上的现象较普遍,这要求教师在测试训练中严格要求,多给学生示范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程序的答题模式。如关于材料题的解答,基本上可注意几点来提高效率:①带问题阅读材料,有针对性思考,节约时间,又提高准确度,而且还可以利用设问本身的逻辑关系为答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提示;②尽可能使用、概括、提炼材料内容及其所涉及的教材历史知识;③重视史料中的细节:标题(或出处)、背景提示、关键语句(或首句、尾句)等,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更合理、准确地得出答案。
四、辅导
1、要给学生历史学习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条件和机会扩散思维,讨论体验感悟历史,对所学知识自我梳理,消化吸收,形成体系,在主动思考过程中内化历史知识。
2、注意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临时抱佛脚”突击背历史的问题;二是“背得不少、考得不好”的问题。主要在于教师必须传达给学生这样的观念即历史知识需要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才能在反复记忆过程中达到熟悉的程度,运用方能得心应手。同时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合理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历史记忆、理解方法,变“死读书,读死书”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的“巧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