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1、夯实基础。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结构。历史教学首要的一步是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把中外历史按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逐一理清,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夯实基础。没有基础知识作依托,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时代转折处,将知识提纲化,逐章逐节地将课文整理成条理化、层次化的提纲。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交接处或转折时的史实都应是重点与难点,因为转折时期充满动荡和变数,而动荡的原因多种多样。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一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
教师有必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有效地阅读教材,抓好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要加强知识的训练与巩固.在选择习题时亦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有策略地加强对基本概念、规律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有必要对曾考过的、曾错过的试题、问题,进行再复查、再复诊,确保在涉及基础知识的问题上人人过关.
2.把能力培养落在实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①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理解是应用的前提,应用是认识的升华。
②在宏观上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要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某一个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归纳,同时,指出诸现象的横向联系(尤其是中外联系)和纵向联系,分析历史原因。
③灵活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培养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横向比较,把中国历史反倒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中去考察。
⑤跨学科的渗透和迁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历史与地理、政治有机联系的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如历史事物发展的空间位置;用哲学观点、政治学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对历史、地理和政治三科均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整合。
⑥有选择识记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必须记忆掌握的概念和结论,指导学生恰当把握自己记忆范围和程度的"度".
⑦加强信息采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要正确分辨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注意挖掘内涵;列出可借鉴的方面和应该以此发散开来思考的方面.防止疏漏.
⑧回归课本知识的能力.要熟记每个单元,每一课的主干知识,遇到问题时能够准确判断该问题应该归属到哪一部分的课本知识中,并从中寻找答案.
⑨概括和运用语言正确表述的能力.要着力培养学生在正确判断,理解,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组织文句,有针对性地,合理阐述问题的能力.
3、以新的角度和范式深化历史教学改革。
①以文明史的视角审视历史现象。近年高考历史试题非常注重用历史研究的新范式(主要是文明史的视角)看待历史现象,注意吸收已成定论的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关注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的新结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文明史的视角审视历史现象。如以政治制度史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史;以物质文明史审视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史;以精神文明史的视角看待中国古代文化史。
②真正体现历史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领高中课堂教学返璞归真,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高中历史学习的科学化。可以从下列方面展开:
a、进一步扩大中学课堂教学的广度、适当把握教学的深度。在广度上我们要全面关注教材涉及的内容并适当有所扩展,在深度上我们一定要站在高中学生生理发育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所介绍他们是否能够认同和接受。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不断地加强课堂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要尽量不给学生留知识死角。
b、紧盯历史研究的前沿水平,尽最大可能向学生介绍真实的科学的历史。历史试题的命制一般会把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通过试题的形式展现出来,会突破某些禁区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所能认知的基础上去告诉他们真相。事实上,这么做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成长,相反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c、课堂教学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要尽可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弄通弄懂.教师课堂上讲过,不等于教学任务已完成,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量做到分层次教学.只有学生能够正确反馈时,教师的任务才算基本完成.
d、加强集体备课,分别就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发挥教师的专长,用新思路突破重点知识及学生的盲点知识和能力上。
③加大研究性学习的力度和深度,尽可能多提供一些新情境以训练、提升学生再现、判断、分析、推理、理解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4、进一步提高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①精编精选试题,提高训练的质量。各学校要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提高训练试题的质量。要杜绝答案似是而非的题、教材知识点中没有的陈题;要控制试题的难度,以中档题为主;要注意试题内容和命题情景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②要注意讲练结合。要引导学生进行答题反思,把练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把做题和看书结合起来;把巩固基础和提升能力结合起来。
③注意训练中的归纳和总结。教师要通过典型试题引导学生总结出带规律性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用学科语言科学组织答案。
④“题不二错”。要十分重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做题的经验和不足,提高做题的效率。要求学生对试题不仅仅满足会做,更重要的是了解命题的意图,分析解题思路,领悟试题的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