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课改新论 >  阅读文章

在地理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阅读:141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31 9:01:57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学科长期以来被当作文科即社会科学而定性,学生家长、学生以及学校领导、其他老师都认为:地理知识无非需要记忆能力,考前背背就行了。在这样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普遍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聪明的学生自恃聪明而不复习,认真的学生等着考前去背,结果是认真不认真的学生地理成绩都不高,进而认为地理难学。事实上,地理学科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通俗地说,是介于文理科之间的学科。地理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学习自然科学──理科素养,即较细致的观察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像数学等学科的学习那样,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将地理视作文科的看法使广大学生忽略了对自己除记忆能力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靠死记硬背却没有使地理成绩有效提高,进而失掉了学好地理的信心和兴趣,使地理学科常常成为各学科中成绩最低的学科。本次改革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技能的学习,笔者认为是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二。
基于此,在地球、地图、气候等技能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笔者有意放慢进度,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为了强化学生对经纬度的认识,笔者除了利用学生现有习题进行练习,教师及时讲评外,还特地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地球仪,好想好想全面认识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时间集体认识地球仪,根据活动资料进行读经纬度、查经纬度的活动;在“地球的运动”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地球仪和手电筒让学生亲自转动、仔细观察:在“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教学生学习绘制简单的平面图。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布置学生绘制身边空间,如教室、家庭、学校、小区平面图,专门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平面图评议、展示和评比,并将各班优秀作品以展览的形式在公开场合展出,吸引了包括初一在内的广大师生的关注,投票选出了全年级量优秀的作品10幅。该类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该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用。在学校组织的主题班会上,学生就以一幅大比例尺校园图展示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喝彩,可以说,这是将课堂所学技能用于活动中的典型例子。
三、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平等、开放、民主、宽容的态度组织教学
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地理知识多数来源于生活,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完全可以还原于生活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去发现现象、分析原因,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在导言课中,笔者特别设计了一个“小小观察家”的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现象,认真思考现象的形成原因并将其形成小论文,有意识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在学习过程中,笔者常常和同学们一起重温知识的获取过程,同享获取知识的快乐,共同想法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在“大洲与大洋”的学习中,教材给出了海陆比例为海洋71%,陆地29%。如果停留于此,学生就成了接受的机器。在此,笔者适时向学生提出:“怎样利用一幅较精确的世界海陆分布图测出海陆面积比?”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发言积极,想法新奇,有许多办法是笔者闻所未闻。最后,我们一起总结,认为下列方法可行:l.将地图放大,用透明方格纸盖在图上,数出海洋、陆地所占格子数;2.按所给图重新制作一幅新图,将海陆轮廓线拔高并标明刻度,将水注入海洋范围内至某一刻度,倒出来,再将陆地范围注水至同一高度,倒出,分别用量筒测出水量:3.将该图放大,贴在有一定厚度或重量的均匀平面上,将海陆分离,用天平称出海陆质量;4.用测面积的仪器测量……。学生想的办法还有很多,从同学们身上,老师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此外,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的学习中,通过读“空气质量分布图”,学生发现我国南方空气质量好于北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纷纷发言,认为与南北方自然条件(南方降水多、空气湿润、树木常绿等)、经济发展模式(北方燃料以煤为主,多污染较重的重工业等)和人口素质(环保意识)等因素有关。
在教学中,笔者竭力营造一种平等、开放、民主、宽容的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气温高低出现时间及成因的分析中,敏锐的学生会发现太阳最高时间与气温最高时间不全吻合,进而追问为什么,引出“大气热量不直接来自于太阳而来自地球表面”的知识,也有学生问“为什么太阳高度越高气温就越高”的问题,老师因势补充了该方面的知识。在“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学习中,气温的测定是在距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测出来,为什么在距地面1.5米呢?学生普遍认为与人的平均面部高度有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通常把解决的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成因,必要时老师总结或解释,这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爱动脑的好习惯。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地理sikao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