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

阅读:465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2/17 14:46:48
违反了这种系统的结构原理,经验的传递系统难以存在,也就使教育失去了本意。与接受学习不同,创造学习(发现学习)就其本意来说是个体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自身独立去发现经验,创造新的经验的过程,这是不同于接受学习的另一种获得经验的途径。创造学习也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由于其条件创设较为困难,学习也相对费时费力,当前大面积采用并不现实。比较可取的做法应该是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它将随学生年龄、年级和学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表现出愈往两头发现(探究)学习愈多(比如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段,需要愈多的直接经验;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愈需要对人类的知识有所贡献)、愈往中间(比如中学生)接受学习愈多的态势。
就学习的环境和任务而言,有效学习是学习者基于情境、基于任务、基于问题、在行动和反思中的学习,这源于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并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学习本身就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学习作为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就其生物学意义来说,是个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应答。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个体与作为客体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两者之间的平衡不断被破坏,又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就发生了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学习就是在这种适应活动中发生的。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常的有机体(动物与人)来说,依据巴甫洛夫的观点,在新异刺激的作用下,均能引起探究反射。这是一种本能,是无条件反射,也就是原始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是任何个体、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但是,仅有新异刺激的作用,只能引起无条件的探究反射,只能引起学习的主体对其发生短暂的注意。这就是说,仅有情境的新异性,尚不足以构成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构成,必须使新异情境与主体的已有发展水平具有一种适度的关系。这表现为既有新异的一面,又有熟悉的一面;既有适应之处,又有不适应之处。用主观的体验来说,必须处于似懂非懂,似会非会,似能胜任又不能胜任之中。只有这样,这些新异情境才能构成学习情境。这样的心理状态,实质是新异情境与主体已有发展水平之间一种适度关系的反映。所以,主体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学习的需要与学习的目的与新异情境的关系,是构成学习情境不可缺少的一个主体因素。如果缺乏主体的其他因素,则尚不足以引起主体获取新的经验的学习活动。
有效学习是基于情境的,一个必然的结论就是有效学习的社会性意义,因为意义的建构或是理解的形成源于人们之间的不断对话。一个情感上相互支持,而思维上相互质疑的学习团队或学习小组最有利于学习的深化。在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有效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因而它常常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相联系,要求学习者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即需要学习者认识到自己是解决问题、突破困境的第一,甚至是唯一的责任人,而且应该清楚,学习的结果旨在产生能够解决他所面对困难的可行方案。为此,所选问题的难度应具有挑战性,又在当事人可控范围内。此外,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困境应该是结构不良的,这样的挑战将为学生的有效探索提供充分的空间。当然,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自然也需要大量的结构良好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在这两者(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之间确实有—个如何平衡的问题。
有效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行动的(例如学生的练习活动),这是对传统学习观念的一种补充或反动。随着对传统学习理论的反思和对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以情境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和社会生态学为基础的学习理论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以此为基础的学习理论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发送”与“接收”过程,学习是需要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例如,反复的练习是为了“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会“熟能生厌”,长此以往甚至于“熟能生笨”,反复的练习更需要学生的反思活动)。这就是说,仅仅“知道”与“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行动”作为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环节,即通过大量在多元情境中的具体应用(注意应用条件)、反思(为学习者自己提供纠正错误和弥补认识偏差的机会)、自动化(强调默会知识,强调顺畅提取),实现从强调“理解”到强调“参与”和强调“行动”的转变。
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不仅范围广泛,而且形式多样,因而需要辩证地把握。我们既要承认有效学习的自我负责主动建构性、接受为主性、基于情境性、社会合作性,也要认识到人类经验的缺乏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探究学习对于丰富人的直接经验的作用)和机械学习的存在价值(强调知识学习的层级性及“刻意训练”对于提高技能的价值,给“死记硬背”以合理的地位等)①,以发挥社会文化一历史理论对于人发展的影响作用(要谨防硬性灌输和思想暴力)。
三、有效教学的达成途径——建构生本的课堂
在“教”“学”关系中,学生的“学”虽然更为根本,但它依然代替不了教师的“教”的作用,即教师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示范、教导、引导与指导。那么,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价值究竟表现在哪里?教师又能为学生的学习做些什么?建构生本的课堂,即建构基于学生、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使教学真正走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面并为学生的发展开路,应该是其理想的答案。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